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AI赚钱指南,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7676!
乡土散文:走亲戚
来自新集旧事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人们,更热衷于电话走亲戚、视频走亲戚,不管大事小事,一个电话,一条消息,或一个视频,全部搞定,取代了传统走亲戚的口头相传。在享受现代方式便利快捷的同时,内心,总怀念着幼年的走亲戚。
80年代的农村,走亲戚真是“走”亲戚,全靠走。好在那时,因为时代的原因,亲戚一般都住得比较近,最远的也就一二十公里,走个亲戚,基本两小时以内就能到达。即便如此,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个遥远的距离。但,孩子们不怕,反倒盼望着能跟家里大人一起,走亲戚。
说到底,还是那个年代太穷。走亲戚,虽然要步行很长的路,但孩子们依旧欢喜,若是逢周末母亲要走亲戚,总会缠着,要求一同前行。小孩子嘛,单纯得很,走亲戚,无非能穿上新衣新鞋,那些,平时可是穿不上的;另一方面,走亲戚,肯定也会有好吃好喝的招待。
那时的农村,走亲戚的机会其实不多,只有过年,或者有重大事情要告知——比如婚丧嫁娶——人们才会放下手头的活儿,前往亲戚家里,其它时间,很少走动,一来田地里的农活太忙,没那个时间,二来,那时都穷,不想给亲戚家里增添招待压力。
得知母亲要带自己走亲戚,我那个高兴啊,非言语能形容。早不早的就在小伙伴中传开了,我哪天哪天要走亲戚,不陪你们玩了。在小伙伴们的一片羡慕中,我昂首挺胸,就像凯旋的将军。到了走亲戚那天,开心地换上新装,就跟在母亲后头出发了。
一路漫漫,尽是田埂路,年幼的自己跟在母亲身后,欢呼雀跃。母亲在前头提着网兜,装了几个苹果一袋红糖,或许还有其它的,我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瓶酒,所谓酒,也就是自家高粱酿的酒。那个年代的农村,走亲戚也无非这些礼品,基本都如此,毕竟不能空手。
一路走走停停,到亲戚家时,基本接近中午11点钏。按照那时的乡风民俗,亲戚都会准备一餐吃的,我们老家俗称“过中”。土灶里的火燃起,亲戚要么煮几个糖鸡蛋,要么下几根面条,掺杂一些瘦肉丝,再或者,煮几个肉丸子……看似简单,却是那时的最高礼遇。
“过中”不久,就是午饭,才放下筷子,又坐上桌子。除去田地产的时令蔬菜,肉和鱼是少不了的,有时,还会杀一只自家养的大公鸡。即便家庭条件再不好,有亲戚来了,主人家依旧慷慨大方,隆重招待。乡人的淳朴,在接待亲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饭后,大人们在家围坐一堂,要么说着此行的大事,要么聊着田地收成或其它亲戚的近况。而我,则开心地跟着亲戚家的表兄弟一起,出门撒欢。对于小孩子们而言,没有陌生一说,哪怕我一个外村人,很快也跟亲戚所在村的小孩子们打成一片。那时孩子多,成群结队,无所不往。
现在的走亲戚,当天基本要返回。但那时的农村,走亲戚基本要在亲戚家住一晚,到第二天才走。主人家不觉得麻烦,客人也认为理所当然,好像那时都这样,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吃、喝、玩,三样集于一体,也难怪那时的孩子都抢着跟随大人走亲戚,有些小孩子,甚至还哭着闹着要跟大人走亲戚。
如今回头看,真为当时抢着走亲戚而汗颜,我那时,只为了新衣,只为了吃喝。怪只怪那个年代太穷了,缺吃少穿。如今的孩子怕是无法理解。但不得不说,曾经的走亲戚,是乡风民俗的具体体现,也是民风淳朴的身教传承,同时,它也是连接亲情、血缘至亲的温暖纽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亲情观念似乎越来越淡了,亲戚间的走动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电话、微信、视频,往日的亲情融暖,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被电话那头的几句话取代。前行总是有变化的,很难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只愿,亲人间依旧温暖,无论走过多少岁月,亲情依旧承续。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76760.com/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