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AI赚钱指南,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7676!
内容来源:新东方官微
看到一句话:
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想回家,一个想远行。
对远方的向往,似乎是生长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
去看一看从未到过的地方,感受与过往截然不同的风俗和文化。
于是,人们拼命的工作,挤出时间,走出家门,奔向远方。
然后,开始在一个景点与另一个景点间奔波,拍照,疲惫地回到酒店,又不得不早早地起床,继续新一轮的奔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疲惫。
终于,我们开始反问:
为什么要旅行,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下面进入,本月《远行》主题书单>>>

01
去远方,见世界 —— 《失落的卫星》

豆友推荐——
@祝羽捷 :读到一本喜欢的非虚构写作《失落的卫星》,好看到停不下来。我喜欢读自身之外远远的文化,但能自我(母语)消化。好的作者能把人领入异域。这本是我理想中旅行文学的样子,深入中亚腹地,写出政治动荡下环境和人的样貌,后苏联时代的解体国家藏着烈士、风景、城镇、工业、种族冲突、传说、民族志、震荡、落败,富有深意的谚语。作者身上像插着放大镜和接收器,和来路不明的人喝酒聊天,捕捉到任何一个细小的声音和表情,转身查阅史书一样刨根问底。没有那么多莫名的情欲需要治愈,旅行有时候就是旅行,你知道你需要上路,你知道你有一颗不餍足的好奇心,就像你知道你必须要去写作。
@恶鸟 :可以说给中国游记文学做了一个标杆,一扫以往走马观花、吃喝玩乐、到此一游的游记风,而是深厚的文学、历史,和冒险探索精神结合,只身进入那些传说中的腹地,大唐西域记或回忆录,历史事件中去,当地日常生活的缝隙和角落,边缘族群的生活和饮食,这是刘子超带来的迷人。
你还记得,第一次有想要远行的想法,是因为什么吗?
是因为看了一部电影,想去电影中的场景看一看;还是因为读了一本书,被作者的文笔勾起了对远方的好奇。
刘子超的这本书,就像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他用自己的笔,记下了中亚腹地的风景与文化,记录了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日常。让人对那个遥远的地方心生向往。
大概,这就是旅行文学存在的意义之一:让我们看到世界,也让我们好奇世界。
02
旅行的另一种意义 ——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豆友推荐——
@西窗随笔 :全书跋涉三千里,但读完后,触动我最深的三处却皆与跋涉无关。一个是沈荃之死,“唉!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干……”一个是林徽因旅途结识的八位飞行员接连牺牲,遗物一一送往林徽因处,大恸。还有一个是拿着两毫钱,要跟着去昆明的小姑娘,又不得不转身回家。“读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西南联大师生的三千里路,就是从隔离到走入,理解民间疾苦,看到真正中国的过程。这也大概是本书从未偏离的一个主题。
@郑核桃 :尽管这是一趟旁人难以复刻、也少有机会身临其境的长途旅行,但我想《重走》已证明,它不仅会吸引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者等,也注定会吸引更多元的盟友,比如酷爱徒步的人、在阴晴变化中不断开启关闭自己的人、会为一只落水流浪猫获救而眼角湿润的人、从不会急着挂别人电话的人,以及需要从漫长的挫折中重振精神的人……等等等等。它对大家发出的邀请里,有着太丰富的含蓄情感。
人们去旅游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理由也各有不同。
有人为了吃,有人为了玩,但杨潇并非如此。
他重走西南联大,不仅让我们重新温习了那段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旅行路上的另一种选择:
去感受文化,在路上获得追寻梦想的力量。
03
如何享受一次远行 —— 《在中国大地上》

豆友推荐——
@巴伐利亞酒神 :保罗索鲁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火车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个地方。”不知道那个像海狮一样忧伤的方先生,和在哈尔滨开往朗乡的慢车上高歌《Scarborough Fair》的田先生,现在过得好不好。而我依然期待,索鲁的下一次毒舌。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作者时隔六年,再次拜访中国,感慨前后六年带来的变化。
与此同时,他也在用十分犀利的语言吐槽某种旅行方式:
旅行中比较令人不解的一件事就是去景点参观,简直就是浪费精力,很多时候连娱乐消遣都算不上。它带来的疲惫感完全不亚于朝圣仪式,却不会给人半点精神上的慰藉。
当我们谈论旅行的时候,谈论的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不是诗和远方,而是可以干净利落的放下所有的工作和烦恼,慢慢地享受一段不急不迫的生活。
04
在高空中思考 —— 《夜航西飞》

豆友推荐——
@??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看来叫人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我学会了这一点,但就像所有人一样,待到学会,为时太晚。”
@S :“合上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你知道,曾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那样的人。” 飞机落地看完这本书,挺感动的。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样的感受:飞机上特别适合读书。
或许是因为可以心安理得的不接任何电话,不回任何信息,想要上网也比较困难。所以不得不安心,专注地沉浸于当下,享受完整的阅读时间。
这段时间,也同样适用于思考和发呆。
在距离地面几千米的高空,所有烦恼都抛在身后,记忆在一点点地沉淀,思绪随之清晰。
这本书,便由此而来。
《夜航西飞》讲的是远行的故事,也是离开和抵达,勇气和寻找自由的故事。适合夜深人静时阅读,也适合在下一次出行的路上随身携带。
05
向地底探寻 ——《深时之旅》

豆友推荐——
@Hannah :“看见”暗物质、菌根网;“隐匿”在地下城、无星河;“萦绕”于红色舞者、时间之蓝……光看这些字眼、想象这些场景,就觉得无比美丽和震撼。我想,在几乎所有人都困守当地的现在,特别需要这样一本游记。像提醒,更像是召唤:还有那么多旷远神奇之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抵达。
@王仔小馒头 :学术版鬼吹灯,最最最最最喜欢巴黎地下城,作者的场景描述太牛了,掀开一个其貌不扬的井盖,进入拥有印象派、卢浮宫、莎士比亚书店的巴黎的暗面——暗黑历史和地下狂欢,那种逼仄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场景感,真·身临其境,最后讲核废料埋藏地的一章,透着一股末日废土美学,格局相当之大,观看历史废墟、自然奇观、工业痕迹、科学的陪葬品,一场地下奥德赛,反正就是人类文明的B面吧,打开了折叠的人生经验。
不得不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很多脚步无法到达的远方,眼睛已经可以提前到达。
但总有些地方,是人际罕见之处。比如:地下。
《深时之旅》就像是《爱丽丝梦游奇遇记》中的兔子洞,随着作者前行,滑过黑暗的甬道,抵达的将是超越想象的美丽世界。
06
寻找另一种远方 —— 《望向星空深处》

豆友推荐——
@麦田沙 :天际线之六。作者将天文科普与观星者的故事糅合起来,科学性、故事性、文学性平衡得极好,且有能力升华到文化与哲学层面。读完之后能对天文领域的经典知识和近现代业余天文史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唯一的遗憾是英文版成书于2002年,没有涵盖近20年来的技术发展。在国内还没见过这样高质量的原创科普。
@E=mcc :天文不是计算,是与星为伴的浪漫~
既然聊到地下,怎么能不谈天上。
即使是日日夜夜都可见到的景色,也藏着我们从未知道的故事和秘密。
这本书中,作者如同一位向导,引领人们游览宇宙,欣赏土星环缝、木星大气层、狮子流星雨、指环星云……
同时,他又凭借自己极佳的语言,让这场旅行富有文学性和哲学性,即使是对天文很了解的人,也可以轻易地沉浸其中。
07
壮美大地 —— 《这里是中国》

豆友推荐——
@花痴袭人 :光是图片就值得五星了!看电子版和纸版那能一样吗?文字也还好啊,本来就是科普。难道大家还想看地理论文不成?看到一串三星我惊了,感觉重点错了啊。文字排版的意图我也get到了,某些段落字体放大就是为了方便读者迅速扫到重点信息。
@知秋 :大自然的极致之美,冰川雪山,草原荒漠,江川湖泊,人间烟火,大好河山如画,愿你此生一一走遍。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这里是中国》的妙处,在于文字以外的图片。
哪怕是识字不多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中华大地的美。
并以这份美为起点,唤醒内心对远方的渴望和向往,唤醒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人们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厌倦的地方去到别人厌倦的地方。
所以,远方既是彼处,也是此处。
它可以是遥远的他国,也可以是所在城市中,我们从未去到过的角落;它可以在地底百米之下,也可以在高空万丈之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为了寻找新的风景,而是为了拥有新的眼光。
希望每一段旅行,都可以以“不虚此行”结束;也祝愿每一个人,都能心怀远方,沉浸当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76760.com/4340.html